·山水中的文化艺术—绿客企业风景
·山水中的文化艺术—绿客企业风景
·冲不破的海禁——中国历史上一段
·汤显祖与神龙谷
·山水风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
 
 

山水风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宁波天河景区葛洪文化开发初探

 

 

      当前,在旅游文化视野内,大多数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风景区,文化一直是它的软助。毫无疑问,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旅游将创造特质的文化;旅游将传播特定的文化。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境内的宁波天河生态风景区依托山青水秀的白溪水库,始建于2001年,当年被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已成为宁波市第一大山水品牌景区。其策划者和建设者让葛洪文化为天河山水着装,不仅在景区内应用了系统的葛洪文化表现手法,而且在深入研究葛洪文化、广泛传播葛洪文化方面独树一帜,其执著和专注,在景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表露无遗。这种实践不仅对旅游界是一种启悟,更为学术界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一、 葛洪文化与天河景区的渊源

 在浙江宁波地区,葛洪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新世纪之初,一些学者突然发现:在宁海县葛氏是一个大姓,截止20037月,葛姓人口达2.7万之巨。十几本宁海县境内各村保存的葛氏宗谱证实:其中超过2.4万人为葛洪的后裔。葛洪后裔大规模聚居不仅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后裔聚族而居必然会产生众多的祖先纪念地。事实上,葛洪的非凡成就也足以令后辈景仰。在宁海县境内,新近发现的就有岔路镇塘山顶纪念葛洪的灵峰庙,又名药师殿,葛洪的医药学成就令他的后裔引以为荣。宁海城东北10公里的妙峰山上也发现了一座供奉葛洪神像的灵峰庵;宁海城南5公里水车片,发现了一座井山庙,据考证是葛洪后裔在元代所建;在奉化江口镇的甬山上,还发现了一座灵峰庵,殿内供奉着葛洪像;余姚市大隐镇的谢山上,发现了葛仙殿。而此前,北仑地区灵峰山上的灵峰寺每年四月初一到初十(据当地人称葛洪生日是四月初十)多达十几万人的大规模进香现象更是把这种纪念行为演化为一种民间信仰。凡此种种。葛洪纪念地在宁波、特别是宁海县境内不胜枚举。

葛洪后裔的大规模聚居、葛洪纪念地的多处发现。这样的“果”必有其“因”。如果葛洪本人并无在宁波留居的史实,这样的“果”是无法令人理解的。事实上,近年来,宁波关于葛洪的遗迹和葛洪的炼丹基地、生活踪迹和记载着葛洪在宁波修仙炼丹著述行为的家族宗谱等文化遗存,被不断发现。对于葛洪居住宁海的史实,我们从各类典籍、志书和上述文化遗存所构成的迷宫中找出了一条依稀可见的途径。

我们将葛洪生活在宁海的时间定为晋元帝太兴元年(公元318年)至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据对葛洪年谱颇有研究的胡孚琛先生从葛洪所著的《抱朴密言》中考证,葛洪于公元322年“复归隐山林”,至公元327年,才“受司徒王导之召”(《抱朴子内篇研究》)。循着这条似断似续的线索,今年在宁海发现的《西洋葛氏宗谱》中北宋嘉祐四年的《后山记》记叙:“洪即仙翁也,纡余著作,遍游天下名山,见此岭上,白溪顺奔东下,于是构宫伐木,选盖以栖,内藏杖履,外置丹炉,将十有年,起应王导之召。”这里,宗谱与正史的记载是吻合的。后山即今天河景区所在的洪山(因避讳而称后山)。白溪正是天河景区所依托的白溪水库干流。另有宋代储国秀在《宁海县赋》中所言,“曰桐柏则有葛稚川之丹房”。桐柏是天河景区东部的古称,位于其中的学士坪近年就发现了葛洪的丹房旧址和丹井,附近还有晋代的陶片出土。再有《天台山志》言“葛洪后炼丹于天台山天姥”。明万历七年新昌县志记载:天姥山位于新昌东南最远之角,即今宁海县双峰,原新昌飞地,先天河景区大松溪右岸。宁海成为今天国内最大的葛洪后裔聚居地,不足为怪。天河景区的大松溪峡谷为葛洪返乡归隐期间众多修仙炼丹地之一应可基本确认。

综上所述,位于宁海西南的宁波天河生态风景区坐拥众多的葛洪文化遗存。景区以此为突破口,在开发之初,就结合自然山水风光,以道家和台岳文化为内涵,考证葛洪及其族人与当地的渊源,致力于葛洪文化的研究和景区的文化建设,集中突出对葛洪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弘扬。目前,葛洪文化已经成为天河旅游景观的一大亮点。

 

二、 天河景区葛洪文化的规划建设

 天河景区将大松溪峡谷作为葛洪文化表现的一处集中地来规划建设。大松溪峡谷分景区被划为松溪十景。依其现状可分为两大部分:阆风晨渡、松溪洞天、万石布阵、天水三绝、大千世界、丹岩翠谷等六景位处峡谷间的溪滩及两侧。灵宝寻踪、天姥吟别、青崖白鹿、松台夕照等四景分布在峡谷西侧的山峰岗峦之间。在大松溪景区的开发中,同步进行的文化建设总体基调是对山水景点的自然表征和历史渊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考证,继之以精良的包装,亦即赋予它们以深刻精当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是以台岳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而在台岳文化中,依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以葛洪文化为主线条。由此松溪十景的大部分游程都浓淡不一地展示了葛洪文化亦或道家文化的独特风致和绚丽多姿。

 葛洪文化景观的主要展示区布置在峡谷入口松溪洞天。游客乘舟登岸稍行即到,可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松溪洞天首站“乱藤成荫”荫护下的伏波台,有碑刻《伏波台记》,简述了葛洪从军讨伐石冰破敌后被封为伏波将军的史实,阐扬了葛洪鲜为人知的武功和军事才能。随后经过一段傍岩栈道,岩壁陡峭平整宽广,规划中将全程布置葛洪在松溪炼丹修行的线条岩画。再往前,就到了与葛洪文化相关的景点荟集之区:短短200多米的游线上就有稚川亭、仙府巨猿、冲虚台、御风桥、抱朴洞和慕仙台,集中营造出以葛洪为主体的浓厚的道家文化氛围。其中稚川亭对联曰:“松溪洞天问山水,仙人故里访葛洪”。亭边立碑刻石《稚川亭记》。碑文以洗练的文字,记述了葛洪与宁海松溪的关系。亭下仙府巨猿是一状如猿首的天然巨石,恰似天外飞来,景区以木刻的形式表达了巨猿“昔守护葛洪炼丹”的意思。左下的冲虚台,立台回望巨猿,栩栩如生。簪花衘草,情趣盎然。背依石亭阶道,远有阆风山耸峙云天。这里原是一块巨石,景区为使游人能够更好观景,辟石为台,并赋予了它富有色彩的文化内涵;葛洪炼丹著述之暇时有登临,舒展襟怀,意在“冲虚”。返身,过御风桥,御风桥是连接仙府巨猿和抱朴洞、横跨松溪的悬索桥,桥上可领略仙风荡荡,有如得道升天之趣,因名“御风”。桥右行,即抱朴洞,逼窄高朗,古朴奇拙。景区在抱朴洞内录刻篆字:“神仙方药、禳邪却祸”、“人间得失、世事臧否”这葛洪十六字箴言,充分体现葛洪以儒应外、以道应内的处事风格。洞内岩崖上三个符箓刻痕依稀,洞前附以景区散文《抱朴洞记》,将抱朴洞与昔日葛洪炼丹修仙之所紧紧结合,令人想见当年葛氏傍炉枯坐炼丹苦修的情景。规划中,还将在抱朴洞内建一丹炉,以深化这种意蕴。御风桥左即慕仙台,台后石壁刻有一张直径达3米的太极八卦图,沧桑扑面,古意悠然。隔溪相望,对面便是总领这批景点的摩崖大字:“松溪洞天”。

“万石布阵”是松溪十景中另一处拥有较多道家文化意蕴的分景区,依次进入峡谷深处,沿途有:象牛阵,卧牛化象饮,即老子所乘青牛幻化普贤坐骑白象饮水,以示佛道相通;桐柏台,纪念台岳主神周灵王太子王乔;四象阵,溪水中四块巨石,为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四神,于铮铮激水中沉宏静定,蓄势待发;憨园,树老留桩,虽憨态可掬,却暗含道家超然物外之神韵;道骨仙风,树桩清奇高古,裹石而生,似得道老者;碧湖丹石,溪水萦回成湖,湖中沉一巨石,谓“葛洪炼丹之石”;玄关阵,是景区内自然表征和文化涵义结合得至为精妙的一处,碑文曰:玄之又玄,巨石锁关,歧路三分,取“中庸之道”,出“众妙之门”。既指引游线,又指导人生,融儒道为一体;天书丹卷,赤色石壁似书页翻卷,临水而长思,却不留一字,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因名道家之“天书”。

“丹岩翠谷”是峡谷尽处一段景观。在此景段中有一巨大的弧形崖壁,状如采掘遗迹,景区将之命名为丹岩,目的为表达葛洪掘五色土炼丹的史实:神龟吐纳为似龟一巨石,谓葛洪因之而悟内丹修炼。至此揽尽峡谷中以葛洪为主线的道家文化景观。

 在从峡谷滩底向山上行进的游步道交点,一竹亭命名为思远亭,为纪念葛洪之师郑思远。亭上对联曰:继孝先以授丹鼎大道,启抱朴而传灵宝正宗,点出了葛洪的师承关系及他们在道教历史发展上的主要成就。由思远亭拾阶而上,即“灵宝寻踪”和“天姥吟别”。这一道风景线自下而上,将布置关于黄野人、陶弘景、葛巢甫、葛望、鲍仙姑、葛洪、鲍玄、郑隐、葛玄等灵宝派人物的碑记和题咏。随着阶梯上升,内容的时间性也随之前推,游人置身其间仿佛经历了道家发展的主要过程。接近山顶处,景区已建拜经台,以纪念老子降临天台山授灵宝经与葛玄,而山顶处形似高士并立的聚仙屏则喻为道家众仙齐聚的盛事。天姥峰和青崖白鹿是纪念大诗人李白,天姥吟别和青崖白鹿皆取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古诗心尚存青山碧水之间,这两处名称单从字面看,也传达出岁月累累而墨香四溢的文化意味。在聚仙屏上,将建葛洪道观一座,并拟建缆车以达松溪谷底,从而将思远亭至聚仙坪沿线的道家传承历史推向一个高潮。

 

三、 对天河景区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天河景区的葛洪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以景区自然山水为载体、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对葛洪文化的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基础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葛洪文化进行一丝不苟的研究。在功能上,它既要注重史实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又要兼顾受众的愉悦性,以达到愉悦、理解、感悟和传播几个层面的目的。为此,天河景区在进行葛洪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总体指导思想是突出主体文化兼顾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整体风格上保持和谐。其中包含着始终遵循的几条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

天河景区在建设葛洪文化之前,就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葛洪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提炼。从葛洪的年谱、葛洪各方面成就、葛洪的儒道思想到葛洪的族人和师承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景区本着求是和创新精神,先后派人到江苏句容、浙江杭州、新昌、东阳、天台山等葛洪留居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查,并遍及宁海葛氏后裔聚居地走访,调查各类宗谱和地方志,力求最大限度的占有资料。同时,景区还专门聘请文史专家加盟,专门从事葛洪文化研究。在统一部署和分块调研上组织协调,充分吸收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抱朴子》内外篇及其校注、分析文章,《肘后方》、魏晋南北朝研究书籍和中国神仙道教研究成果进行研读,基本上做到尊重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和民俗文化,力避捕风捉影和牵强附会,从而使景区的葛洪文化建设建立在扎实、严谨的科学研究基础上。

景区认为: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才能给游人以信服,才能真正起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 系统性

 要将天河景区建设成葛洪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基地,是景区葛洪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对葛洪文化在景区系统性的展示,就成为景区葛洪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游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获取较为系统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不是获得对葛洪的片面认识。

 系统性展示首先表现为对葛洪本人的系统性展示。受历史的影响,在很多公众的眼里,葛洪仅仅是一个炼丹的方士,为了全面展示葛洪的成就,在松溪洞天景区就对葛洪生平、与宁波的关系、葛洪的儒学、道学、医学甚至军事方面的贡献作了集中的介绍,仅在松溪洞天游览过程中,游人即可对葛洪作较为全面的了解。其次,这种系统性表现为以道教发展历史为线索,突出与葛洪及相关的人物的系统展示。如果说前者是针对深度而言,那么后者就是一种广度。在松溪十景之灵宝寻踪。对道家人物的系列布置便是如此。这种集中和系列是有拳头效应,绝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第三,系统性还表现在景区对葛洪文化展示与对其他传统文化展示的辩证处理上。葛洪文化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森林中。而在整个景区单一地表现葛洪文化,虽重点突出但单调枯燥,游人难以接受,这样的景区文化必然是失败的。松溪峡谷将葛洪文化重点布置在松溪洞天、万石布阵和灵宝寻踪三个景段,而在“阆风晨渡”景段中体现一些屈原的楚文化,在“大千世界”景段中体现一些诗经文化,在“天姥吟别”景段中体现一些唐诗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在景区内亦是轻轻一点,不作铺张。由此,景区内文化构成便形成了“重点突出而不单调枯燥,丰富多彩而不喧宾夺主”的格局。

  3个性化

 如果说葛洪文化具有普遍性的话,那么天河景区结合景区特点对葛洪文化进行展示还应该有它独特的个性。当然这种个性建立在尊重史实、尊重文化真实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将葛洪文化自然而然地“种植”在松溪峡谷中,天河景区的文化着装才会和谐得体。个性有时恰恰来源于融合:万石布阵景段中因为有了儒道相融的理念与景观自然表征的融合,才有了“卧牛化象饮”这一景点的精彩一笔;因为有了儒道融合的葛洪应世处事的风格与景点线路指示的巧妙结合,才有了玄关阵景点一语三关的玄机;憨园非佛非道、似佛似道,却饱蕴着评说世态的调侃意味。不言而喻,这种表现手法实现了对葛洪文化的深化,也创出了景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新路。

 4可娱性

 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但首先是一种娱乐和享受。因此景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必然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的。在松溪十景之天水三绝镜花园景点,“多嘴”(背后多嘴)、“长鼻”(撒谎长鼻),这种一树一桩的自然表征都被赋予了饶有兴味的文化含义:“捷径”与“拍马屁”则以神形兼备的巧妙组合而讽意深长,令游人莞尔一笑之余有会于心。

 5思想性

 文化的传达最终是要实现思想的传达和陶冶。景区文化建设亦如此。天河景区从细节入手,将思想性附植在不见史实的小景观上。有形状诡异的树根被取名情结和道骨仙风,并赋联:“根深蒂固见情结,道骨仙风出天台”,将人生感悟与地方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另一些树根因其形象被命名“执著”、“倔犟”等等,游人从他们的天然情韵和生命精神中可得到奋发向上的思想启迪。当然,这种分述方式只是为了突出以上景观各自的主要特点,事实上他们更多地表现为多元兼具并融为一体。在大松溪峡谷,在整个天河风景区,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文化与景观结合的近乎完美的形象表述,令游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得到启悟和升华。

 

四、

 新世纪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人们始料未及的许多事物都在突破旧有形式的樊篱,以新的面貌出现。当旅游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山水之美的自然天成固然赏心悦目,而附丽于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含义则更显其精妙。这种文化自然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成为风景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旅游事业向更高层面发展的必然结果。

  1风景区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放大器。

 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形象日益凸现。这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失,其精华部分或者作为研究课题栖息在肃穆幽深的学术殿堂,无法走进高墙大院外的平民大众。风景区面向平民和现实社会,自然山水与传统文化交相融合和具体化也易于被民众认同、接受和支持。如天河景区建成后,向游客开放的第一年就吸引了近20万游客,这些游客都是景区文化的传播对象。因此景区以自身的优势自然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放大器。

 2景区文化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

景区文化建设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功利性和地域性。前者是研究进行的动力,后者是因拥有了不可替代的空间,其研究的途径、方法及成果,自然都有别于“学院式”的研究。这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对通常意义上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应当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学术研究方面和景区建设者三方的共同重视。

3天河景区将成为中国葛洪文化的重要纪念地

葛洪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但国内拥有大规模游客的葛洪纪念地甚少。研究表明:葛洪曾长期在宁波各地修道炼丹和行医。自唐代以来,在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地区民众中,普遍存在着对葛洪的信仰。宁波的宁海实为国内最大的葛洪后裔聚居地。葛洪文化的传承就有了丰厚和牢固的民众基础。天河景区对葛洪文化资源的发掘和研究,对葛洪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也日益走向成熟。天河景区将成为中国葛洪文化的重要纪念地。

 

公司邮箱:greenguest@126.com 联系电话:18858023346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浙ICP备11004628号